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将科学发展观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认真思考,研究问题,真抓实干,取得成效。学校在调研和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实践载体。这个实践载体将成为体现学校未来若干年凝炼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的新目标。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应该有一流农业学科,支撑一流科技创新,促进培养一流人才。那么,作为农业学科之体的作物学,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差距有多大?为此,我根据公司党委的统一部署,选择国内最好的作物学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作为标杆,本着科学、客观、求实的原则,从学科方向、学科团队、学科平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作物学一级学科进行了全面调研考察和全方位的比较分析,旨在找出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因素,提出科学、可行的对策,为提升学科整体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一、学科简介
公司作物学发端于1932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建时期。1933年10月开始作物育种和栽培方面的试验研究,196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其中,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于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1999年批准为陕西省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于199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被教育部设为具有特聘教授岗位,2007年获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0多年来,本学科涌现出了一大批蜚声国内外的知名专家教授,如作物育种专家赵洪璋院士、李振声院士、俞启葆研究员、林季周研究员、宁锟研究员,中国农业区划的开拓者之一沈煜清教授,耕作学界知名专家王立祥教授等。育成了诸如 “碧玛l号“、“丰产3号”、“小偃6号”、“陕7859”、“陕229”和“小偃22”等70多个小麦优良品种,取得了中国农业区划、旱区农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现状分析
1.地域分布比较
在作物学国家重点学科中,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均属于211大学,其中985大学1所,只有河南农业大学属于省属大学;10所211农业大学中,有3所拥有作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单纯从重点学科的地域分布来看,北方地区只有中国农业大学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他三所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和南方,西部地区尚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分布极不平衡。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团队建设的投入关系极大。
2.研究方向分析
从4个国家重点学科博硕士招生的方向来看,所有国家重点学科的研究方向都是按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两个二级学科划分的。
表1 作物学一级学科研究方向
集团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中国农业大学
作物遗传育种
01作物遗传资源研究与种质创新
02作物育种原理与新品种选育
03作物杂种优势和雄性不育的研究及利用
04作物细胞工程和分子育种
05作物基因组研究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01作物栽培工程
02作物栽培生理生态
03作物信息调控
04药用作物栽培
05农作制度与区域农业
06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07粮食安全战略研究
08作物资源高效利用
南京农业大学
作物遗传育种
01植物育种的原理和方法
02植物遗传资源的研究和利用
03植物细胞遗传与育种
04植物数量遗传与育种
05植物分子遗传与育种
06植物基因组学研究与分子育种
07植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08种子科学与技术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01作物生理生化
02作物生态
03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
04作物生长监测与诊断
05作物化控理论与技术
06耕作制度
07作物系统模拟
08精确农业与数字农业
09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10设施农业技术
华中农业大学
作物遗传育种
01作物新品种选育的遗传理论与育种方法创新
02作物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
03作物细胞工程与作物分子育种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01作物栽培与生理生态
02农业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可持续发展
河南农业大学
作物遗传育种
01作物育种理论和方法
02作物抗病虫育种
03作物雄性不育遗传和利用
04生物技术育种
05作物品质和生理育种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01作物生理生态
02作物生物技术
03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
04精准栽培与农业信息技术
05药用植物栽培
伟德bevictor中文版
作物遗传育种
01作物遗传育种理论与方法
02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
03作物生物技术与育种
04作物功能基因组学与功能蛋白组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01作物逆境生理生态
02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
03高效农作制度
04数字农作技术
05农业区域发展
从研究方向来看,中国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无论是作物遗传育种还是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都分的更细,且比较全面;华中农业大学作物学一级学科总共设立了5个研究方向,其中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是最少的,也是比较宏观的,欠缺耕作学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河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公司有些相似,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欠缺耕作学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公司2个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比较齐全,基因组学是公司和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特色。而且公司各研究方向的特色鲜明,具有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粮食安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地域特色非常明显。
3.学科支撑条件比较
(1)学科团队
在学科团队构成上,四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只有河南农业大学没有院士梯队,其他三所院校均有院士,南京农业大学2人,中国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均为1人。从二级学科分布情况来看,院士梯队均在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而且,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的教授约30人,都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也明显多于公司。公司作物学团队虽然人数较多,但学位、学缘结构不合理,尤其缺乏学术领军人物和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且后继力量不足,亟待强化。
(2)学科平台
4个国家重点学科单位中,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3个,即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为省部重点工程中心和实验室。其中华中农业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均以作物遗传育种为主。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方面,南京农业大学有1个国家工程中心,华中农业大学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4个国家工程中心,河南农业大学有1个国家工程中心。公司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分中心,科研平台建设的数量、质量和4个国家重点学科差距不大。
表2 作物学一级学科平台建设
集团
学术队伍
学科平台
中国农业大学
院士1人:戴景瑞
教授30,副教授21,讲师17
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作物栽培与耕作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
院士2人:刘大钧、盖钧镒
教授28,副教授23,讲师44
1个国家工程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研究中心
华中农业大学
院士1人:傅廷栋
教授32,副教授16,讲师17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中心,3个省级研究中心
河南农业大学
教授13,副教授18,讲师33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等4个工程中心
伟德bevictor中文版
正高20,副高42,中级44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分中心,4个省部重点实验室
4.学科业绩
在学科业绩方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主持的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到位经费及科技成果均多于公司。
表3 作物学一级学科综合比较
集团
985院校
211工程
院士
特聘人才岗位
国家实验室、工程中心
省部实验室
973,863等重大项目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中国农业大学
√
√
1
√
√
√
√
南京农业大学
√
2
√
√
√
√
√
华中农业大学
√
2
√
√
√
√
河南农业大学
√
√
√
伟德bevictor中文版
√
√
√
√
√
√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公司作物学一级学科在研究方向、学科平台等方面和4个国家重点学科相比,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从作物学一级学科综合力量衡量,我们的实力应该在前5名。
三、存在问题
通过和上述4个国家重点学科的全方位比对、分析,公司作物学一级学科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研究方向与内容方面:作物遗传育种偏重于品种的选育,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等学科前沿研究刚刚起步,近年来培育出的特色广适作物大品种出现几率偏低,亟需短期内攻克与突破;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则偏重于耕作学的研究,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研究比较均衡、优势明显。而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力量相对较弱,且应用研究居多,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2)学科团队方面:合校组建bevictor伟德以后,作物学团队虽然人数明显增加,但学位、学缘、年龄结构不合理,尤其缺乏学术领军人物和优秀青年学术骨干,近年来后备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明显滞后,队伍年龄老化趋势显现。
(3)学科平台方面:近年来公司在学科平台建设上投入力度较大,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和国际一流大学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缺乏固定的研究试验示范基地和相应的实验室,多年来,研究基地转战宁夏、陕西关中、陕北等地,时至今日没有形成固定的基地;现有实验室的专门管理人员与研究生人数、研究人员结构严重失衡(目前专门从事仪器管理的只有1人,而研究生80多人,研究人员30多人)。仪器共享方面,农业科研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尤其在作物生长季节,因仪器资源有限对研究工作影响明显,如何实现不同学科、全校范围内的仪器共享尤为重要。
(4)科研经费方面:总体而言,科研经费比较充足,但分布极不合理,集中于几个科研大户手里。多数研究人员缺乏长期稳定的研究经费投入,特别是一些年轻科技人员,经费已经成为他们向科研纵深发展的屏障,因此其研究课题缺乏专一问题长期系统的研究,形成不了特色和优势。
(5)国际交流方面:国际间高水平实质性交流研究较少,与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不适应,必须尽快加强。
(6)人才培养方面:本科生和公司产品规模不协调,由于扩招本科生人数比例较高,研究生比例较低,博士生生源更少(如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近年来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年均2-3人),尤其来自较高水平大学的研究生生源极度缺乏,而公司优秀生多报考外校,考入本校的也是综合素质较差的员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水平,也削弱了学科内的研究力量。
四、发展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按照“凝练学科方向、组建学科创新团队、
构筑学科研究平台”的思路,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作物学学科水平。具体包含以下方面:
1.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智力工程
2.研究平台建设工程-条件工程
3.研究方向凝练和拓展工程-方向工程
4.运行机制建设工程-软环境改善工程
通过团队、平台、方向和运行机制四方面的建设,争取在下一轮(2011年)重点学科遴选中,作物遗传育种由现在的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转为国家重点学科,同时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力争进入国家重点学科。实现将作物学一级团队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的目标,从而全面提升学院整体学科水平。
五、保障措施
1.人才队伍建设措施
建设一流学科,核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公司由于地处西北,人才队伍状况与兄弟高水平大学相比差距很大。主要是严重缺乏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学术骨干,教师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也极不合理。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培养”与“引进”两手抓、两手硬。要以超常规的机制和政策,从国外引进学术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力争借助中央“人才项目专家”引进作物遗传育种领域学术高端人才;通过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和学校“后稷学者计划”吸引国外45岁左右的优秀教授、副教授加盟。要大量吸收国内外优秀青年学术骨干,力争3-5年内补充二、三十名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博士,形成公司学术的中坚力量。要加大力度加强现有人才培养,国外、国内、校内培养相结合,用足国家出国留学研修政策和项目,用好学校人才支持计划,使现有人才尽快成长,脱颖而出。国际合作交流的重点要转移到教师层面,转移到人才培养、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方面,力争每年有3-5名教师在国外得到培训提高。教授、副教授也必须自觉地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同行专家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只有我们的专家教授置身在世界学术的大背景下发展,我们的学科才能置身在世界高等教育大格局下发展。
2.硬件建设措施
对现有的研究平台、实验室进一步整合,从管理体制、仪器设备共享、实验室人员配备等方面进行建设,使实验室真正成为支撑团队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平台。根据现有研究生规模和承担的科研项目,进一步加大平台建设力度,并建设学科发展依托的长期定位研究基地。同时,保证做到:
(1)现有科研创新平台面积与设施得以稳定并不断发展;
(2)田间试验及其配套设施、农机具等得以基本恢复并不断完善发展。
3.资金支持
针对作物学学科特点,结合西北区域特色,建议学校设立团队建设基金,为下一轮进入国家重点学科做好前期基础和规划工作。
4.政策支持
希望学校在传统学科人才引进、选留、培养方面予以政策性倾斜,国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扬长补短,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