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victor伟德(中文版)官方网站-源自始于1946
首页» 专题
孙董事长在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辅导报告会上的讲话 ——
2009-04-20          点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凸现办学特色 加快提升办学水平

――在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辅导报告会上的讲话

2009413日)

董事长 孙武学

 

根据公司党委安排,今天由我向大家汇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共同探讨。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其内涵非常丰富,核心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高度概况的四句话:“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党中央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我的体会,是当前增强党的执政兴国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坚持继续改革开放,实现民族复兴的迫切需求。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潮流,走上了国强民富的康庄大道,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了105倍,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突破两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8.45倍,年均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四位;近年粮食产量稳定在5亿吨,依靠自己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我国的工业产品和农产品已居世界第一;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6.5倍,达到13786元(约2千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3倍,达到4140元。中国三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令国人欣慰,让世界震惊。但是,我们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中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的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贫困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协调,人民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过去三十年的发展,是打破原有平衡的结果。今天的发展,是因为出现了过度的不平衡需要重新平衡的必然结果。就拿榆林市来说,2007年北部风沙区神木县财政收入高达47.57亿元,而南部丘陵沟壑区佳县仅为0.10亿元,二者相差近470倍。另一方面,我们过去的发展,很大程度“快”字当头,忽视了可持续问题,出现了一系列负面效应:GDP快速增长了,但资源环境脆弱了;工业化加快了,但大气河流污染增加了;城镇崛起、交通发达了,但土地资源减少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了,但培养质量问题突出了;居民富裕了,但群发性事件增多了。根据他国经验,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美元后,国家发展趋势会分化为两类:一类国家,如新加坡、韩国等,继续往上发展;另一类,如拉美等地的国家,经济就停滞不前,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原来的比较优势降低了。同时,这一个时期是矛盾多发期,世界上一些国家因为收入差距和不同的利益集团出现,造成社会动荡。面对国际上的前车之鉴,面对我们在发展现阶段出现的一系列复杂问题,要继续前进,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路线、科学的方法论作指导。这就是我体会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因此,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出发,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要从事业发展的本质要求出发,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出发,牢牢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要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出发,牢牢把握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党中央这次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出的总体要求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塞调研时指出,党员干部受教育是基础,科学发展上水平是核心,人民群众得实惠是目的。全面理解这三句话,对指导我们学习实践活动非常重要。具体到我们学校,“党员干部受教育”,就是要求我们广大师生通过深入学习,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和目标,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科学发展上水平”,就是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总结建校七十五年特别是合校十年来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经验,查找学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措施,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得实惠”,我体会应该有三层意思,一是要努力为广大师生办实事、解难题,让广大师生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这是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也是我们必须做到的。二是要通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使学校办学上层次、发展上水平,让广大教职工最大限度拥有干事业、干成事业的良好条件和环境,让广老员工享受一流的教育。这是从广义的角度思考,是最根本的实惠。三是办学要面向现代农业发展,通过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不断增收,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现代农业科技带来的福祉。这是从更高层面思考。这三个层面的“实惠”不是分割的,而是一致的。

公司要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取得重要成果,首先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两个根本问题。为此,公司党委提出了“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宏伟构想,并作为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载体。张光强书记多次就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战略构想进行了阐述,我完全赞同。要在二、三十年时间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核心是进一步凸现办学特色,加快提升办学水平。下面我谈点具体认识。

一、“有特色、高水平”是中央对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提出的战略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世纪之交十年的发展,我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目前在学人数已经达到2700万人,比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美国多200万。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对大学综合化的片面理解和对外延扩张的片面追求,使我国高等教育严重趋同化发展,过去一些特色鲜明的高校通过改名、合并“硬性”向综合性大学靠拢,但由于缺乏综合化的办学基础、办学文化,一些高校出现了专业设置不伦不类,人才培养盲目无序的问题。这种办学分类不清、定位不明、发展方向趋同的现象,致使一些行业院校在综合化的进程中迷失了方向,原有的办学特色逐步丧失,已背离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多层次、多类型的要求。

站在高等教育发展新起点上,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时度势,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针做出了战略性调整。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在北京大学指出,办大学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温家宝总理对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示:“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刘延东国务委员在今年2月召开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咨询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指出:“建设高水平大学就是要在‘有特色、高水平’六个字上下功夫。从总体上来说,就是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具体到每一个高校来说,有特色,就是有个性、有优势、有竞争力;高水平,就是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刘延东同志要求:“有特色、高水平,要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背景、世界高等教育大格局中进行审视和比较,既要体现国情,又要坚持世界共同认可的标准。”“不能用特色掩盖低水平,没有国际竞争力;也不能简单复制国际上高水平大学,而要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制度有机融合。”刘延东同志还说:“有特色、高水平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办出特色才能有高水平,办出水平才能更加凸显特色。”中央按照国情对高等教育重新定位,重提大学的“特色”发展之路,对我们这类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非常有利,也为我们谋划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坚持以农立校,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

公司的办学特色是什么?从体制机制上讲,是农科教有机结合特色;从学科结构上讲,是以农为主,农林水并举的行业特色;从学科方向上讲,是以干旱半干旱为主攻的研究特色;从办学理念上讲,是产学研紧密结合特色。这四个特色环环相扣,构成了公司的“中国特色”。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谋划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首先必须思考如何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让学董事长期积淀的特色更“特”,优势更“优”。

(一)进一步突出以农为主的学科特色

公司以农而立,经过七十余年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公司成为目前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全的农业大学,并且形成了旱区农业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奠定了我们学校的强势地位。服务旱区农业是我们独有的特色,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就要坚定不移的高举“农”字旗,做好服务旱区农业这篇大文章。唯此,我们的话语权才会不断增多,我们学校的地位就会不断提高。

基于以上思考,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必须统筹布局我们的团队建设。

第一,要进一步强化大农学科(农林水学科)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要不断聚集力量,完善学科平台,将大农学科做大做强。其实,学校近年来也一直是这样做的,“985工程”三个科技创新平台和国家、省部级科研基地都建设在大农学科,国家9个重点学科(含2个培育),其中8个在大农学科。出国留学人员、引进高层次人员的80%都集中在大农学科。

第二,非农学科要在与大农学科交叉、渗透、结合上准确定位。强化大农学科的主体地位,并不是限制其他学科发展。在现代科技日益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任何一个学科不可能独立发展,传统学科的发展也需要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因此,学科的发展只有“群体化”,才能增强共生效应。问题的关键是其他学科如何定位、如何发展?我认为,所有非农学科都要呈现农业特色,自觉地与农业学科、生命学科相互渗透。这样,既能促进传统农业学科的发展,又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譬如,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要围绕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做文章,重点放到西部旱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上,放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上;要与种植科学、养殖科学相结合,推动西部旱区建立从土地到餐桌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速西部农业的工业化步伐。应用化学向林产化工、植物化学方向发展,就有可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信息工程要在数字农业、数字环境、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等交叉领域有突破,促进农业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经济与管理学科更是要突出“三农”方向不偏离,要根据现代农村变革和现代农业发展拓展研究领域,对一个产业、一个企业、一个市场、一个组织进行深入的研究,要着力研究解决农村土地流转、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农村小城镇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的重大问题,为政府决策提出建议。外语团队建设要突出农业科技外语,为农业学科发展服务。应用数学学科要支撑大农科、生命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发展,数学与生物学交叉的生物数学就很有发展前途;现代数理经济学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计量经济模型已成为提升农业经济与管理学科不可或缺的工具。社会学研究要突出农村社会学,法学研究要突出农业法和环境法。总之,非农学科要主动靠向农业学科、生命学科,通过交叉融合,就能够形成新的学科方向、学科团队、学科群体,体现自身在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中的地位。

概括讲,公司团队建设应坚持以大农学科(农林水)为主,以面向旱区为主,理、工、经、管、文、法要与大农学科主动交叉融合。

(二)进一步突出农科教结合的体制机制特色

农科教结合就是教育、科技与农业行业之间紧密联系的一种互动发展机制。对公司来讲,是通过教育与科技融合,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办学道路。国家建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伟德bevictor中文版,就是以推动西部旱区农业发展为根本目的。回顾学校七十余年的发展,“民为国本、食为民天”、“经国本、解民生”的思想,始终贯穿在学校的办学之中。因此,我们学校始终没有“象牙塔”式的自我封闭、自造神秘,坚持开门办学,面向农业发展办学,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坚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成果出在大地上,为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教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合校后,在体制上,学校设立了科技推广处,专门组织科教人员为农服务。在机制上,专设推广系列岗位,开设了推广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实施推广专家支持计划,按照在基层工作时间和推广成效核算推广人员的绩效津贴。这些做法有效推动了教师走出校园、走向农村产业第一线。我们创建农村专家大院,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农村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试验示范站,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技术骨干培训,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彰显农科教结合特色,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发展。

在科技、教育有机结合方面,公司堪称全国的典范。合校前,两所大学和五家科研单位,联系之密切,合作之广泛,是任何一所大学和科研单位无法比及的。这既有同根同源、同城同地的原因,更有开门办学理念和服务旱区农业的共同目标追求。合校后,我们成功完成了国家科教体制统筹改革的重大实验,在全国率先突破了科技、教育条块分割的体制弊端,实现了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实质融合,从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科教结合新模式。合校10年来,我们与杨凌示范区互为依托、双向联动,进一步丰富和拓宽了农科教结合的体制,开创了我国农科教结合的新篇章。

今天我们思考如何进一步突出农科教紧密结合特色,就是要站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站在杨凌示范区的大平台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方针,在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中彰显学校的地位,彰显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威力。譬如: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推动形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早春厚皮甜瓜产业基地。甜瓜产业使阎良区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节水中心在米脂县以土地流转大户为平台,将现代微灌节水技术创造性地应用到山地红枣产业发展上,使580亩山地红枣亩产由150公斤提高到1320公斤,亩产值达到5000元,实现了退耕还林与经济发展双赢。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通过推广老果园改造技术,示范果园亩产由500公斤增加到2300公斤,品质大幅度提升,亩均收入近万元。如果我们将这样的典例由陕西推广到西部旱区各省市县,普及到各个主导产业,那么,农科教结合模式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基于此,需要各位专家教授思考的是:你所从事的学科专业如何根据中央“继续办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要求,在杨凌示范区二次创业中发挥作用?如何与现代农业产业有效对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三)进一步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

如果说农科教结合是外部体制层面的,产学研结合则是学校内部层面的。产学研紧密结合是公司一以贯之的办学传统。创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时的一些理念和做法,都包含着朴素的产学研结合思想。10年前科教体制统筹改革,科研单位和高校的融合,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

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首先是要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思想落实到人才培养上,让更多的员工走向现代农业主战场,发挥专业特长,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引路人和生力军。国家提出,“985高校”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有多种类型,既包括学术拔尖人才,也包括能够指导现代生产的高技能人才、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级管理家和企业家。我们培养的人,要求有全面的素质,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有破解“三农”问题的实际能力,有引领区域产业或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随着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一大批像袁隆平、李登海、刘永行、陈育新等一样的农业企业领军人才,也需要有像公司1991届农学专业毕业生陈耀祥、1998届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燕君芳等一样的农村产业化发展骨干。如果农业行业涌现不出这样的人才,农业现代化发展就要受到限制。因此,我们要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验室培养与田间培养相结合,提高员工综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员工在实践中认识农业,树立为农业献身的远大抱负。

教育者必须先接受教育。要使员工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得到锻炼,我们的教师要先走出校园,到农村去、到生产实践中去,自觉地将课堂教学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让农村和农业产业发展的鲜活案例进课程、进教材。新进教师都应该到农村进行一定时间的实践锻炼,并作为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经历要求。大家可能都知道,“威斯康辛思想”在上世纪30年代成为整个美国高等教育的共同理想,使美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历史性的飞跃,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主流。当时威斯康辛大学以农学和畜牧业为主,这所大学认为最好的教授就是脚上踩满了牛粪的教授。

其次,要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理念落实在科学研究之中。科研选题要来自生产实践,来自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将产业发展中的难题提炼出来,作为应用研究攻克的方向基础研究也要延伸到产业发展上,与应用研究紧密对接不做无用文章。回顾公司曾经在全国具有重大话语权的科学家,赵洪章、朱显谟、刘荫武、邱怀、李振声、李振岐、山仑等,这些我国科技界的领军人物,其研究选题无不来源于农业生产重大需求,他们大都取得了顶尖级重大科研成果。

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不同,生产周期长,不可控因素多,只有长期深入实际,才能发现问题,寻找规律,解决问题。譬如,阎良甜瓜基地采用“四膜覆盖”,解决了早春积温问题,使甜瓜成为陕西早春第一果。这个对甜瓜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也是在一年一年的生产实践中发展完善的。苹果试验站研发出在树干上绑缚诱虫带,防止害虫下移越冬,有效减轻病虫害基数,简单管用,这也是长期研究害虫移动规律的成果。节水中心在陕北山地红枣微灌示范实践中,发明了一种地下涌泉根灌技术,利用水流过渡器使水肥直接进入枣树根部,既解决了根灌毛管堵塞问题,又减少了水分蒸发,同时也延长了毛管寿命,促进了山地红枣微灌工程的实施。诸如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充分说明到生产实践中去亲身体会、亲身感受对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要进一步按区域主导产业建设好试验示范站。我们目前已建设了9个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试验示范站,但分布很不平衡,以园艺学科为多。下一步要按学科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布局,与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都要有试验示范站。要将试验示范站建设成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优秀成果展示的窗口、高新技术中试的“车间”、老员工实习锻炼的平台和自主创业的孵化器,使其成为学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载体。

实践证明,我们高举农林水学科大旗,坚持走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道路是正确的,是适合我国国情和公司校情的。只要我们坚持走下去,不断突出特色,我们就会植根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办学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

三、坚持科学发展,创办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特色和水平是一个大学腾飞的双翼。没有特色不可能有高水平,只有特色没有高水平不可能成为一流农业大学。如何衡量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办学水平,我体会有两个方面:一是体现中国国情和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二是达到世界公认的标准。立足中国国情是兴校之本,与国际接轨是高水平之路。

(一)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就是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在解决农业问题的具体实践中实现“高水平”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始终是“短板”,农业生产水平制约着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制约着总体现代化水平。国家要崛起、民族要复兴,首先必须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受到人口、资源、环境等多重制约,要用不到世界总量10%的耕地、世界人均水平1/4的淡水资源持续养活好占世界20%的人口,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性的巨大难题。这是中国国情下形成的世界难题,情况之复杂、难度之大、任务之艰巨,在世界上是空前的,相当于经济领域的“哥德巴哈猜想”。尽管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国家在经济宏观调控上会更加注重支持“三农”发展,但最根本的解决途径还得依靠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二十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2004胡锦涛总书记到公司视察时也指出:“农业发展的前景和根本出路要靠政策,靠改革,靠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但是从长远、从根本上讲,还要靠科学技术。”因此,中国农业科技承负着世界任何国家难以承负的重大责任。那个大学能够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能够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其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就不亚于美国的“硅谷”。

北方旱区农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我国北方旱区涉及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52%。这一区域是我国农业潜力最大的地区,是我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希望所在。同时,干旱缺水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全世界粮食三分之二产自旱区。近年来旱区农业的战略地位和持续发展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研究工作与学术交流异常活跃。旱区农业与生态环境研究已是世界各国面向未来发展的一种积极对策,也是目前与未来国际学术界需要解决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公司地处北方旱区,长期从事旱区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在中国旱区农业研究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们面向旱区,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如果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解决了旱区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科学与关键技术问题,引领旱区农业产业走向全面可持续发展,使我国不再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问题而困惑,使中国农业不再是国民经济的“短板”,我们就可以自豪的认为做出了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贡献。

(二)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必须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符合世界公认标准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高等教育评价的国际化,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用国际标准评价高等教育就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潮流。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必须放在世界大格局下,用世界公认的标准来衡量。

一个大学的水平主要表现在学科上。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应该有一流农业学科,支撑一流科技创新,促进培养一流人才。我们学科的优势在那里,差距有多大,需要选择国际一流同类学科和国内最好的同类学科作为标杆,进行全面调研考察,从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学科基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全方位比较分析,拿出解决办法。但从世界农业学科发展趋势看,就是要加快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大农学科。我体会:大农学科是体,生命学科是魂;大农学科是流,生命学科是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科发展也是如此。

本世纪生命科学展现出了迅猛发展趋势,不断向纵深发展。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理学、分子生态学等等,现在一切研究都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生物信息、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在更深层次揭示着自然的奥秘。转基因工程、现代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反应器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必将促进古老的传统农业学科大放异彩,大大拓宽现代农业的发展领域和空间,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粮食安全、保健食品、生物能源、重大疾病防治等等,最终都要靠尖端生物技术去解决。我们只有重视生命科学发展带来的机遇,站在生命科学的前沿审视传统农业科学,积极跟踪世界生命科学发展方向,用其最为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改造传统学科,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我们才可能在世界公认标准下衡量自己的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必须统筹“985工程”、“211工程”以及相关资源,按照现代生命科学发展要求建设科技创新大平台,汇聚学科大团队,支撑传统优势学科既能解决农业生产重大实际问题,又能跟踪世界前沿,不断进位升级,达到世界公认的水平。

提升办学水平,建设一流学科,核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公司曾出现大面积人才流失,合校后人才补充也极为困难。近几年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人才队伍状况开始出现很大改观,但与兄弟高水平大学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主要是严重缺乏领军人才和优秀学术骨干,教师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也极不合理。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培养”与“引进”两手抓、两手硬。要以超常规的机制和政策,从国外引进学术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力争借助中央“人才项目专家”引进学术高端人才;通过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和学校“后稷学者计划”吸引国外45岁左右的优秀教授、副教授加盟。要大量吸收国内外优秀青年学术骨干,力争35年内补充二、三百名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博士,形成公司学术的中坚力量。要加大力度加强现有人才培养,国外、国内、校内培养相结合,用足国家出国留学研修政策和项目,用好学校人才支持计划,使现有人才尽快成长,脱颖而出。国际合作交流的重点要转移到教师层面,转移到人才培养、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方面,力争每年有一批教师在国外得到培训提高。我们的每位教授、副教授,也必须自觉地用世界公认标准衡量自己,自觉地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同行专家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只有我们的专家教授置身在世界学术的大背景下发展,我们的学科才能置身在世界高等教育大格局下发展。

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还必须坚持以员工为本,将员工培养成为现代农业领域的拔尖创新性人才。如何培养?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但从大的方面思考有以下几点:一是要将员工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作为最根本的教育思想。不能确立这个理念,就不可能有科学的培养模式,一切公司产品改革也会偏离方向。二是要加强基础课程教学。没有良好的基础课程教学,员工很难可持续发展。基础课程一般是行业高校人才培养的“短板”,公司也是如此。这不仅是“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质”的问题。解决“量”的问题要从改革课程体系着手,解决“质”的问题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入手。三是要将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作为公司产品改革的方向。通识教育是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根本目的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要按生命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文史哲艺四大领域设计通识教育课程,提高员工的文化、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增加员工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探讨问题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拓宽专业口径,优化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对于应该压缩、整合的专业课程要做出果断调整。四是要加强实践教学。没有系统实践,很难培养出创新性人才。总之,我们要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法,使我们的人才培养逐步与国际接轨。

同志们,以上是我学习科学发展观后,结合公司党委确定的“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这一载体,进行的一些思考,同大家做个交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是个大命题,需要广大师生群策群力。刚才所谈问题不全面也不一定准确,仅为大家做个引子,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CopyRight 2005-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bevictor伟德
公司地址:中国·杨凌渭惠路3号 邮编:712100
综合办公室 029-87082845 招生办电话:029-87082845
主管领导:惠安堂 网管员:廖代卿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