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 2016年1月8日 第10版
王辉平易近人,让记者觉得并不像个专家,更像一位慈祥的长者。采访中,不管多么简单的问题,他总是为大家逐个耐心讲解;讲到育种技术,更是娓娓道来,轻描淡写中点出精髓所在。
熟悉王辉的人都知道,他今天的成就,是他怀揣梦想,饱经岁月的洗礼,凭着真刀实枪打拼出来的。但谈到自己的辛勤付出,老人却腼腆地不爱多谈。他牵挂最多的,还是粮食安全问题。同样的一株小麦,在普通人眼里就是粮食;但在王辉眼里,早就在联想如何利用组合搭配培育出更好性状、更多产量的品系。
平凡的工作能够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搞育种工作存在巨大的风险,常规育种,顺利的话,一个品种面世也得经过8年时间。有时,在近百亩试验田中辛勤耕种一年,到头来却两手空空。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颗粒无收。王辉却忍得住辛苦,耐得住寂寞,最终取得了成功。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做学问的精神。对于育种人来说,种子就是天,但他却甘愿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拿出来跟大家分享,“老农科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王辉的员工还透露了这样一个细节,课题组有很多小麦品种符合省里的审定标准,如果按程序申请,很可能通过审定,但王辉坚决不同意申请。只因他对小麦的性状没有完全掌握,如果现在推广了,一旦有些品种的隐藏缺陷表现出来,造成损失,后果极其严重。没有把握的事,他坚决不干。
我们看到,为实现中国梦,像王辉这样爱国奉献、淡泊名利、严格自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校老专家正在身体力行。在采访最后,王辉说,自己年龄大了,却不能停止脚步,需要抓紧时间培养接班人。
的确,发展中的祖国需要创新,更需要注入创新的活力。要实现稳定持续的创新,还需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和培育年轻人乐于吃苦耐劳、学会创新创造,这样,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才能不断奔涌,各行各业的创新面孔才会不断涌现。
让我们为王辉教授点赞!
原文链接:http://paper.ce.cn/jjrb/html/2016-01/08/content_28875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