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
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伟德bevictor中文版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0年1月14日)
张光强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伟德bevictor中文版第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我们刚刚经历了伟德bevictor中文版建校七十五周年、合校十周年,学校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召开中国共产党伟德bevictor中文版第二次代表大会,全面总结过去,科学谋划未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提高质量水平,推动科学发展,团结带领全校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进程。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合校十年的基本经验
2004年9月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学校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五年来,公司党委和行政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坚持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紧紧围绕创建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加快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较好完成了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新跨越。
(一)抓住发展这条主线,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1.公司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深化公司产品改革,全面实施质量工程,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设立创新实验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21492人,学历研究生6187人,5年中分别增加了3792人和1287 人。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批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改革公司产品机制,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研究生发表论文被SCI、EI收录280余篇,较五年前翻了两番。人才招聘工作成绩显著,生源质量明显改善。2009年本科招生第一志愿率达到99%,较2004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成人教育成绩突出。老员工科技创新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获得200余项国家级奖励。学校连续5年获得全国老员工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
2.团队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在“211”、“985”工程及重大专项的有力牵引下,充分发挥旱区农业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学科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新增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博士学位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集中力量组建了一批学科平台和研究中心。分设动物科技学院和动物医学院,成立了理学院,设立团队建设办公室,新的团队建设规划初步形成。
3.人才工作出现重要转机。我们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实施了6项人才支持计划,选派347名青年教师出国或赴国内高水平大学研修。学缘结构明显改善,引进高层次人才148人(其中国外留学归国博士47人,归国硕士3人,国内高水平大学博士毕业生98人)。新增“人才项目专家”入选者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3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2人。团队队伍结构得到较大改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比例由五年前的37.5%提高到69.8%。
4.科研实力大幅提升。我们坚持“顶天立地”的科技工作方针,科研实力持续攀升。科技总经费2009年达到3.88亿元,是2004年的3.2倍。主持“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重大计划课题39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余项,比上一个五年大幅度提升。科研创新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新增国家级科研基地4个、省部级科研基地14个。科研成果比较显著,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0多项,和前五年相比翻了一番。发表论文被SCI、EI收录1700余篇,比前五年翻了三番。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90余件,较前五年增加了一倍多。审定动植物新品种103项,较前五年增加40%。
5.科技推广迈出新步伐。我们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建立了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围绕陕西区域农业主导产业,新建了8个永久性试验示范站,建立了70多个技术推广基地。累计获批推广项目680多项,经费总额达2.2亿元,累计创造经济效益300多亿元。这五年我们还不断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与80多个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先后培训基层干部、农技骨干4000多名,农民200多万人(次)。
6.开放办学呈现新局面。五年来,我们先后与67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中英农业可持续发展协作网络”、“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10个国际合作研究平台。举办24场(次)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学术会议,其中“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已逐步成为世界农业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先后派出374名研究生出国留学深造,其中159人攻读博士学位。职工学历教育实现零的突破,目前有来自26个国家的职工83人。
7.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我们利用省部共建优势,积极争取办学资源。2009年办学总收入超过15.3亿元(含还贷资金2.26亿元),是2004年的3倍多。目前,学校资产总额达到23.5亿元,较2004年增长了82.61%。科教仪器设备总值达到6.3亿元,较2004年增长了74.92%。新增校园土地702.5亩,校外永久性试验用地422.7亩,校园在杨凌的占地总面积达到6800余亩。新增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较前五年增长了50%。新增绿化面积68万平方米。数字校园建设进展顺利,校园环境和员工成长条件进一步改善。2006年获陕西省“文明校园”称号。
8.着力为师生办实事、解难事。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在厉行节约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教职员工津贴,教职工人均年收入较2004年翻了一番。实施教职员工免费体检制度、启动改善性住房建设,完成职工住房货币化改革,为离退休人员发放房补1.24亿元,为在职人员发放房补1亿元。加大经济困难员工资助力度,五年累计发放助学贷款1.2亿元,争取各类补助及社会奖助学金9804万元。在没有资金来源的情况下,2009年为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4980万元。
(二)以改革为动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1.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按照“党委领导、董事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总体思路,以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董事长负责制实施细则》为核心,进一步规范党委常委会、董事长办公会和公司党政联席会议等议事决策机制。推行校院两级教代会制度。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初步实现了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评议机构。在部分学院试行教授委员会制度。
2.人事和财务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按照高校第二轮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完成了首次岗位设置及人员聘任改革。完善岗位津贴和业绩津贴制度,大幅度调整了校内分配政策,形成了向教学、科研、推广一线倾斜的激励机制。深化财务管理改革,实现全校财务统一管理和结算,实行校院两级刚性预算管理。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提高了办学资金的使用效率。
3.各项配套改革有序展开。先后完成了产业、后勤及校外所改制,推行实验室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试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努力提高资产使用效能,提高办学效益。土地、房产、设备等国有资产管理和债权、债务清理,以及维护学校资产权益工作都取得重大进展。仅通过物资采购和基建修缮工程招投标、办理进口设备免税和提高审计审减率,就为学校节约资金过亿元。
(三)全面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集团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公司党委2006年被陕西省委评为“全省优秀基层党组织”。
1.思想建设明显加强。我们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教育师生、推动工作。坚持用理论武装、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成果和改革创新的方法,推进学校的事业发展。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党委理论中心组的学习示范作用,多次召开发展战略研讨会和工作务虚会,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谋划发展的能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进”工作,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不断创新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开展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宣传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通过富有成效的思想建设,这几年,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发生可喜变化,进取创新精神增强,工作节奏明显加快。
2.组织建设取得进步。一是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通过民主推荐、竞争上岗和选拔、调整、交流等方式,完成了两轮全校院处级领导班子的换届和中层干部的轮岗调整。二是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先后选派校级领导干部26人(次)、院处级干部75人(次)参加国内外高层次培训,组织校内院处、科级干部集中培训500余人(次)。三是完善干部管理考核机制,建立健全了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及试用期考核工作机制和制度。四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严把入党程序关和发展质量关,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党员队伍不断壮大。
3.作风建设初见成效。坚持民主办学,建立了校务、信息公开制度,明确了公开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坚持深入基层,联系师生,建立了校级领导联系学院、联系员工班级制度及领导干部听课、巡考等制度,要求领导干部经常深入院系和师生中开展调研或现场解决问题。坚持抓工作落实,每年都将学校的重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分别落实到班子成员和相关处室,明确完成时限和质量要求。
4.党风廉政建设坚强有力。坚持廉政建设责任制,初步构建起权责明晰、各负其责、层层落实的反腐倡廉责任体系。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等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加强了对“三重一大”决策环节的监督。实现基建、维修、设备、物资采购招投标工作的全程有效监督。
党的宣传工作、统战工作、保卫工作以及工会、共青团工作都在履行各自职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
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是学校各项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年。五年来的工作成就是在七十五年的历史积淀,特别是合校十来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过去的十年,我们不为困难所惧,埋头苦干,奋力进取,有几件事值得深刻铭记:我们持续深化科教体制改革,较好实现了办学资源的实质性融合。我们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发展道路,探索建立了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并初见成效。我们勇往直前、竭尽努力,先后获批进入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建设序列,并正式成立研究生院,为学校实现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强化改革创新、坚持内涵发展,注重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在管理体制、团队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条件保障等各个方面都取得重要进展。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办学质量、水平、规模和综合实力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今天的西北农林科技老员工机勃发,日益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回顾十年改革发展历程,总结十年的经验,我们最深刻的体会是:
第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学校十年来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现的。只有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不断突破遏制发展的观念制约和体制障碍,才能使学校的事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
第二,必须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和头等大事。不断探寻和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按照“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要求,努力改进“教学”、“育人”的方式方法,大胆探索拔尖创新和勇于创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持续不断地提高公司产品质量。
第三,必须坚持特色发展,走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道路。从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出发,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和完善面向旱区农业发展的科技推广模式,在惠及广大农民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第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靠广大师生办学。教师和员工是办学的主体。只有牢固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员工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和理念。突出人才工作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他们创造优越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才能不断地把学校事业推向前进。
第五,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强统筹协调。始终把发展作为办学兴校的第一要务。实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师生员工的头脑,并科学谋划学校的发展。要善于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重大关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第六,必须坚持加强党的建设,为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只有不断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着力加强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办学治校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牢固的思想基础和坚强的政治保证。
以上是学校十年办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我们必须长期坚持。
十年来,伟德bevictor中文版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朱镕基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特别是李岚清同志先后7次来到学校,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回顾学校合并组建十年的奋斗历程,所有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国家的关心和重视,离不开教育部、各共建部委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与支持,离不开全校师生员工的辛勤劳动与无私奉献。在此,我谨代表公司党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农林科大的领导和同志们,向所有为学校的发展建设付出心血、做出贡献的师生员工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看到我们改革发展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当前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一是我们的思想观念还跟不上创建高水平大学的需要,对办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把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薄弱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紧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三是条件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各类资源的深度融合、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的机制还不健全,办学经费和实现办学目标之需还有较大差距;四是校院两级领导班子的办学治校能力、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治理水平还不适应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五是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还有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强和改进。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差距,找准问题的症结,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克服和改进。
二、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和思路
从现在开始到2034年,也就是建校100周年,这二十五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完全有可能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一所远离大中城市的农业大学,要保持学校事业发展的旺盛势头,必须纵观全局,认真分析外部形势,抢抓发展机遇,勇于迎接各种挑战。我们认为,学校的发展正面临着科教大发展、农业大发展、杨凌大发展这“三大”历史机遇。
首先,加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高等教育发展面临重要发展机遇。党和国家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教育的战略性、基础性、主导性地位与作用更加凸显,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高水平大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国家的战略任务。当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建设“有中国特色”、“有世界水平”大学作出总体规划和全面部署,这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重要发展机遇。
第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业发展进入最好的历史机遇期,高水平农业大学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进行了全面部署。《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研发中心。公司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985”、“211”工程大学,理应担当重任,大有作为。
第三,杨凌示范区的创业与发展环境日趋改善,会为我们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条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继续办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务院已就杨凌新一轮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定位,并正在做出部署。陕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杨凌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强调要紧密围绕干旱半干旱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新技术研究,增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这些都与我们的优势学科领域和特色专业建设高度关联。去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杨凌示范区被定位为6个次核心城市之一,要建成全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机遇难得,稍纵即逝;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在重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面前,我们要审时度势,抢占先机,乘势而上,用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加深远的战略思维来谋划学校的新发展,确立新目标,实现新跨越,进而不断开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局面。
去年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推进学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收获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在全面分析学校发展形势及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凝聚了共识,提出了一个新的更高的战略目标。这个目标就是: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这是对我们办学特色和水平目标的新定位。国家有需求,人民有期待,发展有基础,我们深信,这一宏伟蓝图一定会在我们手中变成美好的现实。
对今后25年的发展,我们提出 “三步走”的战略构想。
第一步:从2010年到2015年,主要是汇聚人才、夯实基础。
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优化队伍结构,汇聚领军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团队队伍;突出“大农”学科主体地位,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旱区农业发展,加强优势学科群建设,初步构建一个符合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水准的学科体系;加强公司产品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努力探索一套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拔尖创新和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和农业生产实践,取得一批标志性的重大研究成果;坚持开放办学,促使国际科技教育合作取得更大进展;巩固和提高学校社会服务的成效,完善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我们要用6年时间在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探索中取得重要突破和显著成效。核心办学指标达到国内一流大学水平。
第二步:从2016年到2025年,主要是突出优势、提高水平。
拥有一批国际知名的特色学科、学术大师、创新平台和科研成果。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在国际同类院校和科研机构中具有重要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功能大幅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整体达到国内一流,主要办学指标达到国际公认的研究型大学标准。初步建成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第三步:从2026年到2034年,主要是全面突破、整体跨越。
集团拥有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建成若干个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旱区农业方面的部分学科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为旱区农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使数以亿计的农民因此受益。全面达到国际公认的研究型大学标准,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主要办学指标达到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水平,学校初步建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实现以上“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全过程,树立科学发展理念,采取强有力的科学发展举措,坚持特色建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改革兴校、开放办校的发展思路。
坚持特色建校,就是要始终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以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面向旱区农业发展,着力解决重大科学、关键技术和经济社会问题,提供水平更高、效益更好的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
坚持质量立校,就是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永恒主题,大力推进公司产品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人才强校,就是要把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培养、引进并重的方针,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创新活力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实验技术队伍。
坚持改革兴校,就是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重点深化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着力推进人事分配、资源配置、财务管理改革,加快构建管理民主、决策科学、执行有力、运行有序、竞争开放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学校管理和运行充满活力、更有效率。
坚持开放办校,就是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围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拓展合作领域,扩大合作规模,提升合作层次,提高合作水平,加快国际化办学进程,切实增强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同志们,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今后25年,学校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于、服务于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这一目标指向。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集聚一切力量,用25年的时间来脚踏实地、众志成城、艰苦创业、奋力开拓,我们这一宏大而有志气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一定会为中国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们迈入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宏伟历程的开局阶段,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按照“汇聚人才、夯实基础”的战略构思,今后五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以内涵发展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核心,以队伍建设和团队建设为重点,以完善支撑条件建设为保障,力争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为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围绕这一总体要求,必须抓住六个方面的战略重点:抓队伍、提质量、上水平、显特色、创条件、强管理。
(一)大力度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汇聚和培养高水平人才队伍
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我们要倾注超常规的热情和努力,
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加速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坚持高起点引进人才、不断拓展选才、引才的空间和途径,利用国家“人才项目专家”等重大机遇,从根本上改变人才队伍与学校目标定位不相适应的状况,争取在重点领域、顶尖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引进方面取得新突破。坚持高标准培养人才,促进现有中青年骨干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开发潜能。要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院(系)工作的重中之重。力争到2015年,专任教师总量达到2100人左右,师生比达到1:14左右,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
着力抓好重点人才工程。把实施重点人才支持计划作为推动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对新修订的人才支持计划,着力抓推进、促落实。通过实施人才支持计划,到2015年,汇聚10名左右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水平的拔尖人才。3支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团队。30名左右带领本学科保持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50名左右能带动本学术方向跟踪或赶超国际国内学术前沿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一大批具有扎实基础和发展潜能的青年学术后备人才。尽快在两院院士、“人才项目专家”和“长江学者”等国家顶尖人才增选上取得新突破,使公司团队队伍整体达到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要持续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成长氛围。持续营造“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和“不务虚名、潜心研究”的浓厚学术氛围。倡导学术自由和团队精神,反对学术浮躁,杜绝学术不端行为。要继续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力度。校院两级管理机构和人员要切实转变作风,为各类人才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和保障。要进一步完善人才选聘培养、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以公开选拔和竞争择优为导向选拔人才,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导向配置人才资源,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评价人才,以鼓励冒尖和创新为导向激励人才,真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发展环境。
(二)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重点,全面提高公司产品质量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全校教职员工都要树立“一切为了员工、为了一切员工”的理念。本科教育要按照“强基础、重实践”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通识教育,强化基础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项目、课程和实践平台“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把本科毕业生的深造率、出国率和就业率作为评价院系公司产品工作的重要指标。要推进专业建设,根据学校既有办学优势和社会需求情况,调整现有本科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要加强教学管理,进一步从严治教,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学校课时酬金发放标准要与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挂钩,要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中逐步试行大范围选课、挂牌上课。要加大对教学条件建设的投入,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进一步改善实习实验条件。要积极吸引优质本科生源,提高生源质量。继续发挥创新实验学院在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示范作用。要继续办好成人教育,把面向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办成国家级教育基地。力争五年内,新增10—12门国家精品课程,3—5名国家教学名师, 4—5项国家教学成果奖。
研究生教育要在稳步扩大规模的基础上,通过深化培养机制改革,切实提高培养质量。改革公司产品机制,逐步确立以导师负责制为核心,以学校、学院、学科(系)三级管理体制为基础的公司产品和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优化研究生结构,提高研究生中博士生的比例、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比例和校外生源的比例,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转型和战略调整。加强公司产品过程管理,抓住关键环节,研究制定一整套要求明确、精细、便于执行的工作制度。依托研究机构和研究基地,探索按学科单元组织公司产品工作的新模式。建立科学、合理,切合公司实际的导师考核管理机制,规范导师遴选、评价与考核。在五年内,力争使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达到1:2、博士生和硕士生比例达到1:4、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达到1:1,有更多的硕士毕业生考取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博士研究生,累计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6篇,每年研究生发表论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800篇以上。
加强员工素质教育,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为建设重点,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员工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促进员工全面发展。要继续组织高水平素质教育报告会和高雅健康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加强对员工社团的指导,更好地实现员工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要“抓两头、保全程”,抓好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辅导员工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引导员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教育员工服从和服务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成为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有用之才。
(三)以加强科技创新和团队建设为龙头,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解决我国旱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科学、关键技术和社会问题为目标,聚集创新要素,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优势集成,狠抓重大项目策划和争取工作,积极争取社会横向项目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通过5年努力,承担“国家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项目(课题)100项以上,每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0项以上。2015年到位科技经费6亿元以上。
强化科研成果产出。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质量,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力争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奖项和等次比前五年有较大提升,获准发明专利、审定动植物新品种有较大增长。国际三大检索收录论文数力争达到年均1500篇左右,在《Nature》、《Science》等世界顶级科技期刊发表论文实现零的突破。
推进学科结构调整。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充分整合学科资源,积极调整学科结构和布局。重点加强农林水等传统优势团队建设,大力提升基础学科的实力水平,重视发展有特色的管理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培育和支持新兴交叉学科,形成主干学科与支撑学科相得益彰、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互相支持、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加强重点团队建设。按照“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率先突破”的思路,发挥国家“985”、“211”工程建设项目的带动作用,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度支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基础深厚、有望取得突破的学科,把凝练学科方向、组建高水平学科团队、建设一流学科平台作为重点团队建设的根本途径,力争到2015年,国家二级重点学科达到10个以上,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实现较大突破,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培育2—3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科领域,带动相关学科发展。
创新学科组织体系。加强学科组织体系建设是激发基层学科组织活力、切实提升学科水平的重大举措。积极探索符合研究型大学学科发展要求的组织模式,以二级学科为基本单元成立基层学科组织。打破学院(系)界限,促进学科的相互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以学科队伍建设为核心,着力构建人才、平台、项目与学科有效结合、有序运行的一体化建设机制。
(四)以巩固和发展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社会服务优势为基础,不断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
要充分利用学校优势资源条件,加快学校特色发展。发挥农林水学科齐全、旱区农业特色鲜明的优势,进一步发展“大农”学科。集中力量于旱区农作物和畜禽优良品种选育、生态环境建设、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综合技术开发等领域,立足多出成果、出大成果。要把面向西北、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促进学校不断提升内涵、增强竞争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发展战略。要大力发扬学校几十年来形成的学农务本、求实致用的办学传统,围绕解决“三农”问题积极开展探索和实践。
要进一步完善鼓励教师承担社会服务的政策措施,为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提供机制保障。通过岗位设置、业绩考评、职称评定、有效激励等政策手段,鼓励科教人员把教学科研工作与生产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运用在推广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反哺教学和科研,使学校人才培养的内容途径、科研活动的目标方向更紧密地贴近现代农业的发展。
要继续推进科技推广模式创新,开辟以社会服务求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加快试验示范站、示范推广基地、专家大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型企业等科技推广平台建设。通过5—10年的努力,在杨凌建立3—5个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陕西省内重点建成15个左右产业特色鲜明、功能设施完备、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试验示范站;在西北以及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重点建设10个左右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有重要影响的试验示范站(基地)。逐步形成以杨凌为中心,立足陕西、覆盖西北、辐射全国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
(五)以国际化水平、基础能力和大学文化协调发展为重点,为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蓄积条件
要进一步提升对外交流合作水平,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创造国际化环境。要把国际化战略作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和吸收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使公司的团队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教育管理的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支持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增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继续办好“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要加强合作研究,发挥好中美、中加、中澳、中英等国际研究平台作用,鼓励教师主动参与高层次国际科技合作。推进国际合作办学,继续抓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计划,大力开展本科生交换项目和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继续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和管理干部国际化短期培训项目。加强外籍专家项目的实施,力争到2015年,来校参与教学和研究的长期外籍教师超过50名。要逐步扩大职工规模,设立职工奖学金,提高职工教学水平,形成汉语和短期专业培训、本硕博并举、多层次的职工培养格局。力争到2015年,在校职工突破300人。
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和校园建设。要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做好基础能力规划和建设。通过5年左右努力,新增各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左右,完成农科楼、理科楼和文科楼等主体建筑的建设,完成校内陈旧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彻底改善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工作条件。
提高科研和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水平。改善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野外观测台站的工作环境和科研条件,在整合优化现有实验平台的基础上,力争在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方面取得新突破,争取进入国家实验室建设体系。加大教学实验室建设力度,使校内公共基础课实验室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达到农林院校一流水平。
提升公共支撑体系建设水平。要全面完成数字校园建设,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数字化硬件环境和各业务系统的集成平台。加强图书馆、档案馆等信息资料平台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支持附属单位的发展和建设。加强校园绿化、美化、亮化,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与条件。
要继续扩大办学资源。在充分利用“省部共建”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项目支持的同时,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力争2015年办学收入突破20亿元。
要培育优秀大学文化,努力提升办学软实力。要凝练体现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品格的大学精神,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形成以诚为本、以朴修身、以勇求进、以毅建功的精神合力。不断推进文化规划和建设,着重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在师生中树立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大胆质疑、诚信质朴、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以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师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六)以建立和完善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重点,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要探索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体制,高效有力的行政执行机制和严谨有效的监督促进机制相结合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董事长负责制,通过规范决策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通过发挥各专业委员会决策咨询作用,提高决策的质量。要科学设计执行机制,严格工作标准和流程,不断提高学校各部门和单位的执行力。要建立广泛有效的监督和促进落实的工作机制。
要切实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建立结构合理、责权统一的校院两级管理体系。按照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扩大院(系)的资源调控权和自主决策权。院(系)要进一步完善决策、执行和监督落实体系。要以学科为纽带,完善团队建设和学术管理的有效组织形式。要继续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完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继续扩大学院教授委员会试点,明确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范围、程序和规则。
要继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岗位聘任制,在首次岗位聘任顺利完成的基础上,按照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调整岗位类型和数量。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员聘任机制,从单一的用人形式向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转变,探索建立全职与兼职相结合、长期聘任与短期聘任相结合的弹性用人机制。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核定各类岗位的职能、编制,完善考核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业绩导向,逐步实行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校内分配政策。
要转变管理职能,提高运行效率,稳步推进各项配套改革。继续抓好资源有偿使用改革,实施以绩效为依据的资源配置模式。强化办学成本意识和效益观念,建立绩效评估和绩效审计制度,以评估结果为主要依据优化配置办学资源。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理顺学校管理体系,强化服务意识,实现管理工作的协调、高效、规范,切实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四、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为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提供坚强保证
(一)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治校能力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成败。
集团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自身修养,着力提高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校院(处)两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敬业、务实、清廉,并为全校教职工做出表率。要着力提高勤于学习、把握工作规律的能力;善于思考、谋划科学发展的能力;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敢于胜利的能力;以人为本、识才爱才、凝聚力量的能力;执着敬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能力;肯放下身架,千方百计争取办学资源的能力。全公司党员干部一定要始终保持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真正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有力组织者、推动者和建设者。
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坚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健全干部管理机制。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坚持干部选拔“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符合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标准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形成班子成员年龄、经历、专长、性格互补的合理结构。要建立以工作业绩和群众满意度为导向的校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要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交流轮岗、教育培养和谈话谈心等工作机制,努力形成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的良好工作环境。
(二)加强党风政风和反腐倡廉建设,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以保持同师生员工的紧密联系为核心,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以优良党风促校风、带学风、改作风。要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谋实事、查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力戒虚夸浮躁和形式主义。要大力倡导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坚持和完善党员干部联系基层、联系师生制度,经常听取群众意见,着力提高服务水平。要大力倡导“效能第一”的机关工作理念,实行服务承诺制,规范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精简会议、文件和事务性活动,坚决整治办事拖沓、互相推诿的行为。要大力倡导艰苦奋斗精神,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加强公务开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职务消费行为,不断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要全面贯彻执行《中央纪委、教育部、监察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精神,继续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更加注重预防,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遵纪守法,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教育、监督、管理、惩治等各个环节。通过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制度,规范、约束权力部门和管理人员的行为。要更加注重治本,加强监督检查,坚持关口前移,强化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重大事项、重要环节、重点部位的有效管理。以扎实有效的党风廉政建设,为学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切实发挥保障作用
要按照中央新修订、即将出台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改进和完善党支部设置形式,继续推进高年级本科生“党支部建在班上”。积极探索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工作。把教师党员支部设置与基层学科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不断扩大党组织工作覆盖面。探索建立基层组织党建工作评估制度,着力在组织建设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机制上形成特色和亮点,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
要加大对青年教师和员工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力度。要坚持从严治党,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完善党内表彰制度,探索建立党员评议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进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加强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抓好理论武装和思想政治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要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加强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抓好院级中心组学习示范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干部培训、组织生活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主渠道作用。要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努力把理论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研究制定并严格执行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恪守学术道德操守,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大力培育教师的学术品格和人格魅力。要切实加强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充分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用,形成促进员工全面成长的良好环境。
要针对青年员工实际,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三进”工作。要加强员工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发挥好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员工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要加强任课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创新思政工作的形式、内容和载体,促进员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发展。
(五)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大力营造促进发展的良好氛围
把和谐校园建设作为增强学校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和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载体。要密切结合学校实际,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认真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妥善研究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积极回应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各种期望与诉求,把人文关怀贯穿于服务工作的全过程。
进一步探索民主管理的形式和方法,切实发挥校院两级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要继续完善校务、信息、处务公开制度。建立重大决策事前广泛征询意见制度。落实师生员工在学校管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审议权。要支持工会和共青团工作。要加强统战工作,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要坚持为师生办好事、办实事。进一步提高教职员工的待遇。进一步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继续加强校医院、高新中学和幼儿园建设。尽力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员工顺利完成学业,不断完善老员工资助服务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建设。
要通畅舆情沟通渠道,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完善员工申诉处理工作机制,切实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公共卫生等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的综合治理,建设安定有序、和谐融洽的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
回顾学校合并组建十年、特别是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所取得的成绩,我们感到由衷的振奋和欣慰。展望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我们充满必胜的信心和力量。面对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部党组和陕西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大局和公司党委的战略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求真务实,砥砺奋进,为创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版权所有 bevictor伟德(中文版)官方网站-源自始于1946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